首页 > 水利百科
黄河--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沃土
来源: 作者:admin2 时间:2020-03-02 17:06:35.0 浏览人次

  古老的黄河不仅是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,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沃土。她以其千古不废之流哺育了我们的民族,创造了斑斓多彩,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,在中国思想、科学和文化发展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。

 

    黄河流域有着百万年历史的史前文化。在原始社会,他们以极其原始的手段与无情的大自然进行着自然抗争,那一件件的粗糙的石器,一个个原始的字符,都意味着文明又向前了一步。他无可争辩的告诉世人:黄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源地,是华夏思想科学文化技术生成的源头。当公园前21世纪我们的祖先终于摆脱蒙昧野蛮进入文明殿堂,第一个奴隶制王朝--夏就诞生在此地。至此,我们的母亲河水便浇灌了华夏4000年的文明之花。

 

    一、从原始‘图腾到对玉帝的崇拜,到建立“五行”(引自《史记》),进而《易经〉的产生,使得我国以阴阳观念为代表的古代朴素辩证法诞生。五行阴阳说的产生对华夏古代文明的产生的影响无庸讳言,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石。他的魅力无穷而神秘,穿越了时空,甚至左右了现代科技的发展。

 

    二、孔孟儒家学派是战国诸子中高举‘显学’的首席。黄河下游鲁国的孔丘及其后来的孟子、董仲舒的继承和提倡,是它构成了具有严密思辨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,成为主宰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及其思想意识的正统思想,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的思想基础。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2000多年而不衰,在海内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名词。一代大师孔子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敬,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。虽然儒家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的是停滞作用,但它是中华民族古代思想史的主线,对华夏思想、道德起着不可抗拒的制约作用。是一笔前人留给我们的一分应该取其精华,剔其糟粕、值得的批判继承的文化遗产。

 

    三、黄河流的科学技术在相当长历史时期一直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。在北宋前这里是我国农业的重心。特别是春秋战国后,铁制农具的使用,耕作技术的不断改进,复种轮作制的施行,农田水利的兴建等,极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,同时促进了科技的发展,比如,两汉时期的《汜胜之书》反映了黄河中下游的农产经验,北魏贾思勰的《齐民要术》等。二十四节气也是那时的创造。

 

    四、黄河流域还是我国治河方略河技术的重要之地;是我国古代冶炼技术的发祥地和发展中心;是我国最早广泛开发利用多种能源的地区;比如利用风力、水力、畜力,并制造出相应的工具:风力水车、龙骨水车等。还有采煤石油。

 

    五、天文历法亦是华夏文明的象征,战国时期的浑仪,后来郭守敬对他的改革制定的简仪而制定的授时历,以365.2425日为一年,和现在的公历一周年一致,还对许多星系做了纪录,至今仍有宝贵的研究价值。

 

    六、黄河流域数千年的文明是创立了磁学、生学、力学、医学等,并涌现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。被称为古代四大发明的造纸术、活字印刷、指南针、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,便是最好的例证。

 

    七、我国古代文学宝库的奇葩---《诗经》便产生在这里,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。战国末年,南方楚地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屈原,他的杰作《楚辞》也是吸收和继承中原诗歌的基础上形成的。所以文学史称:楚汉文化,一脉相承。先秦散文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,无论是历史散文,《尚书》、《易经》、《春秋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、《战国策》,还是诸子散文《论语》、《墨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孟子》 《荀子》、《韩非子》,都是我们文学宝库得一笔弥足珍贵的遗产。汉魏的建安文学,北朝的民歌、唐宋的诗词、集冤屈、名清小说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。涌现了许多名家,比如杜甫、罗贯中、吴承恩、蒲松龄等。

 

    另外,华夏文明诗中,黄河流域的绘画、书法、雕刻、音乐舞蹈、戏曲等还有就是碑刻摩崖无不流溢着华夏文明的光彩。

 

    黄河流域众多的历史古迹名胜,是历史的沉积,是文明的象征,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生命力,具有重要的历史、艺术、科学价值。因此,我们可以自豪的说:黄河当之无愧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沃土。

 

    当然,我们也承认,黄河多泥沙,善淤、善徙、历史上灾害频繁。所以历史上历代人民为治理黄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。我们承认,因社会因素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,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黄河的危害,虽然新中国建立后我们掀开了黄河治理的新篇章,但黄河的治理开发还是任重而道远的。

 

    目前,在我们加速发展经济的进程中,对于黄河的治理进一步加大力度。

 

    黄河,这条华夏民族的母亲河,在21世纪必将奔流滚滚,奔向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纪元!

 

  • 版权所有:安阳市水利局
  • 网站地图 备案号:豫ICP备2020027769号-1 网站标识码:4105000052
  • 联系电话:0372-5901310 E-mail:aysl@hnsl.gov.cn 地址:安阳市文峰区富泉街
  • 豫公网安备 41050202000183号 访问人数: